蒙古民族服饰的起源可追溯到人类逐渐产生和发展的遥远的年代。这是人类无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所以讲述那个时代的服饰,只有以地质、考古资料为依据。据有关蒙古高原地质、考古资料证实,当时的自然环境对蒙古高原古人类服饰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从蒙古高原各地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的文物来看,蒙古高原大漠南北,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那时,著名的河套人就繁衍生息在鄂尔多斯高原上。他们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聪明的智慧,开发了鄂尔多斯高原。在旧石器时代后期,蒙古高原古人类用狮子、大象的牙齿和鹿角等不仅能制作扎抢、箭镞等狩猎骨器,而且还能制作类似骨锥、骨针等缝纫工具,又用马尾、鹿筋和植物纤维做成线坯子,并接已鞣制的各种野兽皮制作衣、帽、靴之类服饰,从而脱离了以前的围护腰儿或披搭野兽之皮的生活。这实际上是蒙古高原古人类手工缝纫工艺的开端。
到了新石器时代,蒙古高原古人类社会出现了显著的发展变化。随着生产工具的更新,人们从经营狩猎和渔业开始走向饲养家畜和经营种植业。那时人们不仅广泛使用比较精制的石刀、石臼、石磨、石犁等生产工具,而且掌握了制陶技术和较精制的骨针、骨锥等缝纫工具,学会用家畜的皮毛缝制或编织较得体的各种服饰。从各地发现的洞画、岩画中,即可看出蒙古高原古人类对服饰式样和色彩的追求等爱美的天资。那时人们在制作各种服饰的具体实践中逐渐积累了不少知识,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智慧,有了初步的裁剪、缝纫和编织等有关服饰方面的手工艺。可见人们的衣冠服饰,是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进程逐渐产生的。
从远古时代直到新石器时代末,蒙古高原古人类的服饰,已经初步形成。其形成过程正如《蒙古风俗鉴》中所术:"从远古以来,蒙古人的穿着出现了一系列演变。最初用讷莫护腰挡身,后来又制作了有领口有系带的衣着,可以把它系在胸前披着走。而后人们逐渐醒悟过来,制作起适合人体的有领子、袖子、有开衩的长袍,穿时用系带固定。" 。
公元前22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蒙古高原已有了青铜文化。青铜器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用青铜能制作刀斧、马具、缝纫用具和妇女头饰。从蒙古高原各地出土的青铜器中,可见到与服饰有关的铜刀、铜锥、铜针等用具和带扣、扣子、耳环、耳坠、戒指、头戴等青铜装饰品。可见这一时期青铜文化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青铜器时代蒙古先民的服饰已进入了较完备的阶段,人们从头到脚可以穿戴用皮毛和细毡作成的各种服饰。那时人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观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例如已出土的鄂尔多斯青铜器中,就有较精制的连珠状铜饰、双珠兽形头饰、管状棒状装饰品、饰针、人形铜饰等。
公元前3至公元前4世纪,蒙古高原已进入铁器时代。那时,手工缝纫工具已经被铁质工具所接替,在民间以制作各种装饰品为主的能工巧匠的队伍的扩大,进一步提高了服饰的制作工艺水平。
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穿戴齐膝长袍、貂皮冠、革带和靴子。这些服饰非常适合山区活动。还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腰带也非常适应马背生活,主要以皮革制成。为了把随身应用物带在身上,于革带之下附加若干小环以便战时挎弓套箭筒,平素悬挂随身用品。靴子是蒙古民族先民所着的以便于跋涉于水草之间,适合于游牧乘骑生活的服饰。
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诺彦乌拉出土的文物中有贴有动物图案的纳线毛毡,用河狸、貂鼠、水獭之皮为缘的长袍,胸前有乳罩结构的女袍,还发现了绣有动物犄角图案的薄缎,其刺绣工艺独具特色。他们的服饰除了有各种皮毛和毡子等自然色调之外,还普遍应用鲜红、鲜绿、蔚蓝、金黄等颜色。在他们的刺绣、贴花、镶边、编织等手工艺中,也能看出当时缝纫工具的发展程度。
蒙古高原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古代优秀文化的发源地,为后辈留下了游牧民族各个朝代升衰之时所创造的无数服饰文化遗产。
在圣武成吉思汗统一毡帐诸部之前,由于相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各部族的衣冠服饰基本相同。但是,由于各部族有各自本原和各自的信奉物,部族之间的服饰,在某些款式风格方面也有不同之处。当圣武成吉思汗统一毡帐诸部,建立大蒙古国之后,服饰的款式风格和基本色彩大为统一。不过在民间不同款式风格的服饰也仍然存在。这是人类服饰发展史上的必然现象。关于蒙古民族服饰起源的资料,在有关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中,均有明确记载和如实反映。历代蒙古民族服饰,其服饰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与北方诸游牧民族之服饰都有密切联系,与中原汉族的服饰也有相互影响、相互吸取的文化关系。
蒙古民族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称呼出现,但他们的服饰总是以自己的发展规律,从不间断地发展着、演变着。因此,应把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款式风格的蒙古民族服饰联贯起来看,才能对蒙古民族服饰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变化有完整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