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电鳐科:
日本单鳍电鳐
特征:头侧与胸鳍间具一很发达的卵圆形发电器官。体盘亚圆形;眼小,突出;具鼻口沟;喷水孔大,喷水孔边缘隆起;前鼻瓣宽大,伸达下唇;口平横,唇褶发达。齿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齿面不翻出口外。腹鳍外角不突出,后缘平直;尾具侧褶,侧褶发达。皮肤软。尾前部颇宽大。背鳍1个。鼻孔与口完全分离,其前鼻瓣为一大的帘状构造,伸达口前;后鼻瓣前部形成扁环形入水孔。发电器官由肌肉组织变异而成
分布:分布于中国沿海
了氏双鳍电鳐
特征:盘长300-400毫米、体重350-600克,体平扁、体盘宽大,如团扇形,尾宽扁、后细小。体体的腹面两侧有一对蜂窝状发电器。吻钝圆。眼小,口小。上下领有细尖齿,为铺石状排列。喷水孔比眼大,卵圆形,位于眼后。鳃孔小、5个,位于发电器里,体无滑,背鳍2个,位于尾部的上方。无臀鳍,胸鳍狭长。腹鳍稍宽大、鳍脚平扁,管状,尾鳍帚形。背部灰褐色,具中型暗褐色圆斑,腹部白色
分布:在国内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小型海产鱼类。
黑斑双鳍电鳐
特征:暖水性种类,为电鳐类中个体较大者,全长300-450毫米。在体盘两侧有受神经支配的能发电的肌肉柱。发电可以自卫或麻痹对方作食饵。第一背鳍起点与腹鳍后端相对。体背面密布小斑点和大圆暗斑。腹鳍后缘不与尾部相连。
分布: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仅产于南海
深海电鲼
黑鳍木铲电鲼
日本电鲼
地中海电鳐
特征:頭部、軀幹和胸鰭連成一體,形成一肥厚而光滑之圓體盤,和尾鰭明顯分開,兩側通常各具一縱走之皮褶,體盤寬通常大小體盤長;眼睛很小,但發達;噴水孔與眼有一定距離,後緣光滑或具乳突。口大而細長型,能稍微突出。無唇軟骨。齒細小,鋪石狀排列,具一齒尖。背鰭兩個,第一背鰭位於腹鰭末端之上方
分布:廣泛分布於世界上所有熱帶至溫帶海域
美鳐
特征:尾上具结刺1行。吻软骨愈合部短于分离部。两颌牙多于40个。体盘前部斜方形,在吻侧与眼后外侧缘凹入。 为底层小型鳐类,一般体长为300毫米左右。栖息于浅海沙质底海域
分布: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见于黄海和东海。
孔鳐
特征:体长约50厘米。体盘亚圆形。吻突出。尾较宽扁 ,侧褶发达 。眼小 ,椭圆形 ,吻长比眼径大3.6~4.4倍。喷水孔位于眼后。口中大,横平;牙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鳃孔5个,狭小。背鳍2个,同大同形;腹鳍前部呈足趾状突出;胸鳍前延。尾上3或5纵行;头后刺1~3个。体褐色。分布于黄海和东海;朝鲜、日本沿海。栖息在较寒海区沙底,常浅埋沙中,白日潜伏,晚上活动觅食。主要食蟹、虾等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小鱼等。卵生
分布: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东海和黄海
斑鳐
特征:吻中长,尖突。尾细长,比头和躯干稍短,侧褶发达。吻长比眼径大3~3.5倍,眼间隔与眼径约相等。喷水孔紧位于眼后,前部伸达眼的后半部下方。口前吻长比口宽大1.6~2倍。有鳃孔5个,狭小,距离和大小约相等。前鼻瓣宽大,伸达下颌外侧;后鼻瓣前部作半环形突出于外侧,形成一入水孔。口中大,横平。牙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在雄体细尖,在雌体平扁。眶上和头后具结刺。胸鳍前延,伸达吻侧中部,前部作足趾状突出。背鳍2个,大小和形状约相同;背鳍间隔很短,约等于第一背鳍基底长1/2或稍小;第二背鳍与尾鳍下叶几连接,尾鳍上叶短于第二背鳍基底。背面黄褐色,密具深褐色小斑,肩区两侧各有一显著椭圆形斑块;胸鳍里角上方有一不显著的圆形暗色斑块
分布:分布于东海和黄海沿海。日本中部和南部,朝鲜西南部沿海
何氏鳐
特征:吻中长,尖突。尾细长,比头和躯干稍短,侧褶发达,背鳍2个,大小和形状约相同, 位于尾的后部,尾鳍小,下叶退化,腹鳍前部特化为足趾状构造,口前吻长比口宽大1.6~2倍。有鳃孔5个,狭小,距离和大小约相等。前鼻瓣宽大,伸达下颌外侧;后鼻瓣前部作半环形突出于外侧,形成一入水孔,背面深褐色。
分布:分布于南海、东海
颗粒犁头鳐
特征:沿体背部正中线上有一行粗大结刺,眼上方和肩区每侧亦有结刺。吻狭长,口前吻长约为口宽的3倍。第一背鳍位于腹鳍后方。 暖水性中小型犁头鳐,一般体长1米左右,大者可达2米余。栖息于近岸浅海,常把身体半埋藏于泥沙中。卵胎生
分布: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
及达尖犁头鳐
特征:近沿海底栖性鱼种,从浪拂区到30公尺,活动力不强,以沙泥底之蟹、龙虾、贝、鱼类为食,本种为良好的食用鱼,肉经熏制后味佳,各鳍可制鱼翅,无明显渔期。最大体长:310 cm
分布:分布于中国、红海、非洲东岸、印度、马来半岛、东印度群岛、菲律宾、日本各沿海。
中国团扇鳐
特征:体平扇呈四扇形,一般体长30~50厘米、体重200~500克.体盘宽大于体盘长、尾平扁,粗大而长,每侧具一皮做吻端钝圆,吻软骨短。口横裂状,牙细小而多是铺石状排列,有唇槽、眼小.有喷水孔,约与眼径等大、体背部中央自头后至第2背鳍前方有一纵行结刺,每侧肩区也有2对结刺。体背面棕褐色,腹面白色.背鳍2个,靠近尾部
分布: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东海、南海及黄海、渤海均产之
赤魟
特征:盘平扁,近圆形,体盘长26~40厘米,宽为长的1.1-1.2倍,最宽处约在体盘中部之前。吻端尖突,眼小,突出,位于头的背面。喷水孔位于眼后。口、鼻孔、鳃孔、泄殖孔,均位于体盘腹面。口小,口底有乳突5个,中间3个显著。牙细小,平扁,成铺石状排列。鼻孔距口近,有鼻口沟,前鼻瓣连合为一盖片延至口缘。尾细长如鞭,在前部有1或2锯刺的扁平尾。刺。体盘背面赤褐色,边缘略淡,眼前外侧喷水孔内缘及尾两侧。均呈橘黄色,腹面乳白色,边缘橘黄色
分布:我国沿海均产
光魟
特征:体盘亚斜方形,背腹面均光滑,无结刺。吻前缘中央尖突。口底中部具乳突3个。牙小、铺石状排列。腹鳍近长方形。尾后半部细长如鞭,具1强刺。尾上下缘具皮膜。 为暖温性底层魟类。体盘宽可达350毫米。尾刺基部具毒腺,被刺伤后疼痛难忍。
分布: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见于东海和黄渤海
聂氏无刺鲼
特征:体背面光滑,有蓝色横纹5~6条。牙平扁,多行,中央1行宽大。胸鳍与吻鳍在头侧分离。尾鞭状,无尾刺。背鳍起点与腹鳍基底终点相对。 暖水性中小型鲼类。全长700~900毫米。尾细长,约为体盘长的3倍。
分布: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
加勒比海斑点鲼
特征:体背光滑,布满白色斑点,胸鳍前突起一个肉质叶,好象鸭子的嘴,尾部细长,可以和身体等长,尾尖有毒刺,一般体形不大,连尾部一起最大也不会超过两米,
日本蝠鲼
特征:体盘菱形,头宽大而平扁,胸鳍前部分化为头鳍,位于头之两侧。尾细长如鞭,尾刺或有或无。具1小背鳍。口宽大,前位或下位,齿细小而多,上下颌具齿带或上颌无齿。胎生。口下位,上下颌各具一齿带;具尾刺,尾长约为体盘长的3倍
分布:分布于我国沿海
无刺蝠鲼
特征:口下位,上下颌各具一齿带;无尾刺,尾长约为体盘长1.5倍
分布:分布于南海
双吻前口蝠鲼
特征:口前位,只下颌具齿带
分布:
尖齿锯鳐
特征:第一背鳍起点对着腹鳍基底后端上方;尾鳍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吻齿21~35对。分布于中国南海和东海南部,也见于红海、印度洋、印度尼西亚。行动滞缓,常潜伏泥沙上,用吻锯掘土觅食,偶尔也上升至水面,露出背鳍。主要摄取泥沙中的甲壳类或其他无脊椎动物,也用吻锯袭击成群的鱼类而食其受伤的个体。卵胎生,胎儿具大型卵黄囊,吻锯柔软,吻齿包于皮膜中。每产约10余仔
分布: 分布于东海和南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