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鲨目:
扁头哈那鲨
特征:体延长,前部较粗大,唇部细狭,一般体长 2至3米、头宽扁,尾狭长、口大,上颌长于下颌,下颌每侧有6个牙,牙扁并呈梳状。鳃孔7个,最后一个鳃孔位于胸鳍基底,故又称“七鳃鲨”、体背灰褐色,腹面灰白色,体表散布不规则之黑色斑白背鳝1个位于体后方;尾鳍很长,后部有1缺刻。
分布:分布于地中海、印度洋及太平洋西北部、我国产于东海和黄海、每年夏秋两季生产。在山东省石岛外海捕获较多。
点纹斑竹鲨
特征:主要栖息于沿海珊瑚礁区,经常栖息于潮间带,属中小型底栖性鲨鱼。活动缓慢,常蛰伏于礁区附近海床。离水后可存活约12小时。夜行性。以底栖之鱼、虾、蟹、贝类等为食物。体呈灰褐色,除幼鱼外,体侧不具横纹或淡色之斑点。最大体长104cm。
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包括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泰国、越南、印尼、台湾、菲律宾、日本及澳洲北部等。
条纹斑竹鲨
特征:主要栖息于沿海礁砂混合且海藻繁生的海床。行动缓慢。生态习性不甚清楚,可能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及小鱼为食。卵生。体呈灰褐色,体侧具12-13条暗色横纹,体侧及各鳍另具许多淡色之斑点。最大体长95cm。
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包括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泰国、越南、印尼、台湾、菲律宾及日本等。
大白鲨
分布:分布于世界大部分海洋中,它的主要栖息地是北美、南非及澳大利亚南部海域。
灰鲭鲨
特征:灰鲭鲨以其令人惊异的速度闻名,它每小时的行进速度可达32公里。垂钓的渔民非常珍视这种鱼类,灰鲭鲨的跳跃能力也非常有名,据说它曾经跳上渔船并使垂钓的渔民受伤。
因为它们游得非常快,因此鲭鲨能够追上那些其它捕食者追不上的鱼类,如金枪鱼和旗鱼以及其它的鲨鱼。它们喜食长嘴鱼也招致了一些麻烦,据报道许多被捕获的灰鲭鲨都有旗鱼造成的创伤。因为灰鲭鲨的力量和攻击性,它们对人类具有危险性,并且已经报道了几起致命的攻击事件。最大体型:3.8米/570公斤。卵胎生。一次产仔5到10尾
分布:分布于全世界的温带水域中,特别是离岸的海面上,但也会出现在较深的热带水域中。
大嘴鲨
特征:大嘴鲨是鲨鱼家族中最稀有和最神秘的成员之一。该类鲨鱼已知的最大长度为5.63米,并且有迹象表明这种鲨鱼能够长得更大。大嘴鲨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巨大且形状古怪的嘴巴,正如它的名字所表明的那样。大嘴鲨夜间靠近水面捕食,在白天退回到它原来的深度,浮游生物为食。繁殖方式不确定,可能是卵胎生。
分布:不确定,已知存在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狭纹虎鲨
特征:虎鲨属的1种。体长达1米以上。体延长,前部粗大,后部细小,背面稍圆凸,腹面平坦。头高大,略呈方形,吻宽大,钝圆。眼椭圆形,上侧位,无瞬膜,眼间隔颇宽,稍凹入,眶上突起显著。鼻孔大,靠近吻端与口隅相通,形成鼻口沟。鼻瓣发达,口平横,唇褶发达。上、下颌牙同形,前部牙细小,3~5齿头,后部牙宽扁,臼齿状,方形或长方形,齿面圆凸,多行在使用。喷水孔小,位于眼后缘垂直线下方。鳃孔5个,第一个最宽,其余递次狭小,最后 3个位于胸鳍基底下方。背鳍2个;各具一硬棘;尾鳍宽短,帚形,尾椎轴稍上翘;臀鳍比第二背鳍小,起点稍后于第二背鳍基底,基底与尾基间的距离比基底长2倍或2倍以上;腹鳍近方形,鳍脚粗大;圆管形。体淡黄褐色,具深褐色稍狭横纹,常宽狡交叠。卵生,卵呈螺旋形。
分布:分布于南海、东海南部,随台湾海峡暖流也见于日本南部和朝鲜西南部沿海各地
噬人鲨
特征:通常体长2-5米,大者可达12米。体纺锤形,躯干粗大,尾渐细小。吻短,尖突。眼较小,无瞬膜。口宽大,弧形。唇褶短小。齿锐利,三角形,边缘具细锯齿。喷水孔小,位于眼后。鳃孔5个,宽大,最后1个位于胸鳍基底前方。背鳍2个,第一背鳍中大;第二背鳍和臀鳍均小,位于体的后部。胸鳍大,呈镰状。腹鳍中大。尾鳍宽短,叉形,尾椎铀上翘。尾柄扁,具侧突。背侧部青褐色或暗褐色,腹部淡白色。生活在暖温性大洋海域的中上层,有时也降入深海。性凶猛,游泳迅速。捕食各种大型动物、鱼类及其他软体动物
分布:国内分布于南海、东海、黄海及渤海;国外分布于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大洋海区
日本须鲨
特征:日本须鲨为暖温性中小型鲨鱼,体长1米左右,大者达2米。体延长,前部宽扁,后部细小。头相当宽扁,眼前方及下方具5-6枚肉垂或皮瓣。上颌平滑不具肉垂。头侧具很多皮须,但颈部无须。鼻瓣分枝简单。眼椭圆形,上侧位,无瞬膜;眼上方无乳突。鼻孔下侧位,鼻孔缘具长而尖凸分枝之须;具鼻褶;具口鼻沟。喷水孔较大,大于眼径。鳃裂小,第四及第五鳃裂不重叠,内鳃不具滤器。口裂中大,近于前位;齿侧扁而尖锐,前部较大,单齿类;后部渐小,三齿尖。上颌前部具犬齿3列,下颌则为2列,具中央齿尖,侧边小齿尖或有或无。背鳍2个,颇高,位于腹鳍后方。第一背鳍起点在腹鳍基底之中部后;第二背鳍起点在腹鳍与臀鳍间;胸鳍与腹鳍略小,彼此远隔;臀鳍小,起于尾鳍之前;尾鳍前体修长。狭小,尾椎骨不上扬,上叶略发达;尾鳍下叶低平而延长,但前部不突出,后部具缺刻。体呈锈褐色,体背具宽而明显之深色鞍状斑,斑之边缘呈锯齿,中间具淡色点,各鞍状斑间具浅色宽网状线。各鳍亦具深浅交错之斑纹,遍布暗色和浅白色云石状花纹及斑点,有10条以上不规则的暗色横带。日本须鲨体内受精卵胎生,一次可产下约20尾仔鱼
分布: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
豹纹鲨
特征:主要栖息于大陆棚与岛屿棚的沿、近海中大型鲨鱼,举凡砂泥底、石砾底、礁石区、珊瑚礁区等水域。豹纹鲨拥有与众不同的身形,体侧有显著的突起,大大延长的尾鳍几乎占到身长的一半。豹纹鲨幼年期和成年期的色彩呈图案差异很大。年幼时称它们斑马纹鲨,粗大的黑白条纹覆盖全身;长大后变成浅褐色斑点遍布全身,因而得名豹纹鲨。它们臃懒而迟缓地游泳,以贝类,蟹类,虾类和小鱼为生。繁殖期间,雌鲨产下大大的(17厘米)深色的卵壳,卵壳外围布满发丝般的纤维,便于将卵缠绕在海床上。小鲨鱼刚出生时只有20-25厘米长。豹纹鲨最长可达350厘米,但多数要小一些
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红海、东非洲,西至新加勒多尼亚,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之新南韦尔斯
沙拉真鲨
特征:背鳍、尾鳍、臀鳍和胸鳍末端皆呈黑色。第二背鳍起点后于臀鳍起点。 口前吻长稍大于口宽。胸鳍宽长,镰形。暖水性小型鲨鱼,一般体长1米左右。 卵胎生。
分布: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只产于南海。
护士鲨
特征:护士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夜间生物,白天通常躺在沙质海底或躲进洞里休息,夜间出来捕食。偶而它们会使用强壮的胸鳍拖着自己沿海床行进,当然通常都是以传统的方式游动,体形约3米/110公斤。以鱼类,包括黄貂鱼,以及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食。卵胎生。每次产仔一般在20到40个。
分布:沿美洲和西部非洲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偶而也会在其它地方看见它们。在加勒比海地区最为普遍
白斑星鲨
特征:体细而延长,一般体长在1米以内。头平扁,吻中长钝尖。口中大,三角形,上唇拓宽扁而长,下唇褶较狭而短。牙细小且多,排列成铺石状,多行使用。眼呈椭圆形。体背面和上侧面为灰褐色,下侧面及腹面为银白色、沿侧线及侧线上方散布着许多不现则的白色斑点、背鳍2个,无硬棘,第1背鳄位于体腔中部上方起点约与胸鳍里角相对或稍前;臀鳍小;尾鳍狭长。各鳍均呈褐色,边缘较淡。
分布: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北部、黄海和渤海、黄海产出较多
皱唇鲨
特征:体较长,前部粗大,后部渐细,一般体长四米左右。口大,唇褶发达、牙细小,排列紧密,三齿尖团、体背及上恻呈灰褐色略带暗紫色,体侧有9至13条暗褐色横纹,并布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体下侧面及腹面银白色。背鳍2个、无硬棘,第1背鳍位于胸鳍与腹鳍之间的上方;尾鳍宽长,尾椎轴稍上翘
分布: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东海、黄海和渤海均产之
鲸鲨
特征:鲸鲨是最大的鲨,是鱼类中最大者,通常体长在10米左右,最大个体体长达20米,体重10-15吨,为鱼类之冠。体延长粗大,每侧各具二显著皮嵴。眼小,无瞬膜。口巨大上下领具唇褶。齿细小而多,圆锥形。喷水孔小,位于眼后。鲤孔5个,宽大。鳃耙角质,分成许多小枝、结成过滤港状。背鳍2个,第二背鳍与臂鳍相对。胸鳍宽大。尾鳍分叉。体灰褐或青褐色,具有许多黄色斑点和垂直横纹
分布:国内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黄海南部;国外分布于热带和温带海区
黑印真鲨
特征:第二背鳍上半部黑色,起点与臀鳍起点相对。瞬膜发达。喷水孔消失。上颌牙宽扁,三角形,下颌牙较狭直。暖水性中小型鲨鱼,一般体长1米左右,最大可达4米。卵胎生
分布: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南海、东海、黄海与渤海
吻沟双髻鲨
特征:体粗大,侧扁而高,一般体长1米左右,大者可达3米、头的额骨区向左右两侧呈铁锤状突出、眼圆形,位于头两侧突出部的端面。吻前缘波曲状,中间凹入,鼻孔平扁。口弧型,牙侧扁,向内斜,微呈锯齿状、体被细小盾鳞,有侧线。体背部呈灰色,腹面稍淡。背鳍2个,无硬棘,第1背鳍甚大,第2背鳍小。尾侧扁,尾鳍甚长,基部有缺刻,呈浅灰色
分布: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均产之
路氏双髻鲨
特征:体粗大,侧扁而高,一般体长1米左右,大者可达3米。头的额骨区向左右两侧呈铁锤状突出。眼圆形,位于头两侧突出部的端面。吻前缘波曲状,中间凹入,鼻孔平扁。口弧型,牙侧扁,向内斜,微呈锯齿状 ,口宽小于口前吻长。体被细小盾鳞,有侧线。体背部呈灰色,腹面稍淡。背鳍2个,无硬棘,第1背鳍甚大,第2背鳍小;尾侧扁,尾鳍甚长,基部有缺刻,呈浅灰色。 暖水性中小型鲨鱼,一般体长1米左右,大者可达3米。性凶猛,食小型鱼类。卵胎生
分布: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均产之
小斑星鲨
特征:小斑星鲨,有时称为小斑梅花鲨,是北大西洋海区最小和最多的鲨鱼之一。虽然与更大的双髻鲨、虎鲨和鲸鲨等鲨鱼有亲缘关系,但小斑星鲨最大一般只能长到100厘米,最重约3公斤。尽管如此,它仍然与其更大更知名的近亲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并且是一个贪婪的掠食者。雌性的小斑星鲨在繁殖季节一次只能产两个卵(一个星期可以产八次之多)。这些卵被产在一个特别的有人称之为"美人鱼钱包"的囊内,这些囊经常可以在海岸和岩石滩里找到。体型100厘米/3公斤。
分布:从北欧到塞内加尔的北大西洋水域
公牛鲨
公牛鲨因其壮硕的外形和的具有攻击性的习性得名,它是世界上最为场建的大型鲨鱼之一。虽然它主要是栖居于海洋,但它也以喜欢淡水而闻名,在河流、入海口甚至在中美洲的一些湖泊中常常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公牛鲨主要以包括其它鲨鱼在内的鱼类为食。体型3.5米/230公斤。胎生。一次产仔1到13尾。
分布:从澳大利亚西部到巴西任何的热带和亚热带沿海水域
青鲨
青鲨是世界上最常见且分布最广的鲨鱼之一,通常可以在大海上发现它,有时也可以在沿海水域看到。青鲨以其非凡的迁徙能力著称,据说个别的青鲨可以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往返于大洲之间,行程数千英里。青鲨是受欢迎的海岸垂钓鱼类,经常成为船上垂钓者的目标。体型3.8米。胎生。一次产仔20到50尾
分布:世界上的热带和温带水域,特别是在广阔的海洋里
虎鲨
特征:虎鲨身体较粗,呈黄褐色,有暗色横纹多条,栖息近海底层,约有10多种。由于其身上的横纹有宽有窄,故又有狭纹虎鲨和宽纹虎鲨之分。体型5米以上/700公斤。卵胎生动物
分布:世界范围内的温带和热带水域中,地中海除外
太平洋扁鲨
特征:太平洋扁鲨头部的形状与僧侣的兜帽有相似之处,因此它也被称为僧侣鱼(亦译安康鱼),太平洋扁鲨是一种海底栖鱼类,白天它将自己掩埋在沙质或泥质的海底。它奇特的扁平形状和极好的伪装使它能够隐藏自己不被猎物发现,在猎物游近时埋伏好。像许多扁平体型的鲨鱼一样,扁鲨经常被误认为是鹞鱼或鳐鱼。体型:150厘米/27公斤
分布:东太平洋美洲沿岸水域
硬棘小鲨
特征:硬棘小鲨最大长度约20厘米,作为扁鲨目中的一员,它是最具特点的鲨鱼群中的一部分;掠夺成性的格陵兰鲨鱼是它的近亲,如果不是凶猛,就体型而言它几乎与大白鲨完全相同。另一个远亲是葡萄牙鲨鱼,它保持着现有鲨鱼中栖息地最深的纪录。硬棘小鲨是深水生物,它是能够发出生物光的极少的鲨鱼之一,它的腹部能在黑夜里发光,也许是为了吸引它所捕食的小生物。最大体型:约20厘米。
分布:全世界温带和热带海洋极深的海水
六鳃锯鲨
特征:由于内嵌牙齿的锯形嘴(称为吻),这些锯鲨成为最与众不同的鲨鱼之一。这一奇特的进化非常有效,这些鲨鱼用它在沙质或泥质的海底寻找食物,然后用它们的锯形嘴猛击将猎物打晕。六鳃锯鲨是仅有的一种从乐鱶分离出来并具有六个鳃的鲨鱼。体型170厘米。卵胎生
分布:南部非洲东南部海岸以外的西印度洋。
长吻角鲨
特征:第一背鳍与第二背鳍各具一硬棘。上下颌牙都为单齿头型,齿头低平外斜。吻较尖突,口前吻长大于口宽。暖温性小型鲨鱼,一般体长1米左右。卵胎生,每胎10余尾
分布: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均产之
白斑角鲨
鳃孔5个,鳃孔狭小,最后一个位于胸鳍基底前方。体具白斑。喷水孔中大。鼻孔横列,距口颇远。口宽大,浅弧形,无鼻口沟,鼻孔前缘无长须;唇褶发达,口侧具2深沟。上下颌齿同形,切齿型。背鳍2个,前方均具一硬棘,棘的上端露出,棘有毒腺;第一背鳍起点后于胸鳍里角;腹鳍距第二背鳍比距第一背鳍为近。尾鳍上方具一凹洼,尾柄下侧有一皮褶,尾鳍下叶近尾端处无缺刻,无臀鳍。最大达1.5m,大多较小。卵胎生,每产1—20仔
分布:分布于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温带和寒带各海区;我国东海北部,黄海和渤海
短吻角鲨
特征:鳃孔5个,鳃孔狭小,最后一个位于胸鳍基底前方。吻短而钝圆。鼻孔显著近吻端,喷水孔中大。鼻孔横列,距口颇远,鼻孔前缘无长须。口宽大,浅弧形,无鼻口沟;唇褶发达,口侧具2深沟。上下颌齿同形,切齿型。背鳍2个,前方均具一硬棘,棘的上端露出,棘有毒腺。胸鳍后缘稍凹;尾鳍上方具一凹洼,尾柄下侧有一皮褶,尾鳍下叶近尾端处无缺刻,无臀鳍。卵胎生,每产1—20仔
分布:分布中国沿海,朝鲜,日本
乌翅真鲨
特征:体呈灰白色,嘴部园而钝,各鳍末端都有黑色,特别是第一背鳍下端特别明显,很容易辨认,体长可达2m,可从红海路经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主要活动于泻湖及珊瑚礁周围平坦的沙地,以无脊椎动物及海蛇等为食
分布:分布于印度洋及太平洋珊瑚区海域.
梅花鲨
特征:个体长不到1米。全身被有黄褐色的“猫皮”,只具暗色横纹和黑色斑点,三五成群,形成梅花状,故名梅花鲨。为暖水性近海底栖小型鲨类
分布:东海南部以南海域
灰星鲨
特征:体延长呈亚圆筒形,一般体长约1米、头平扁、中长;尾细长、尾椎轴上翘、眼椭圆形、吻尖且长,口小,呈三角形,上唇褶粗大,下唇褶细长、牙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体背面灰褐色,无白色斑点,腹面白色、背鳍2个、分离,无硬棘,第1背鳍较大,后位,起点与胸鳍里角相对或稍后、各鳍呈浅灰褐色
分布:分布于北大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
|